當復活節的假期遇上千年簪花,當古詩詞的韻律融入手工創作,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即將在陸陳漢語展開!4 月 18 日至 21 日,「復活節開放日暨非遺簪花手作活動」誠邀您與孩子共赴詩簪之約,在簪花技藝中浸潤古文經典。
【活動環節:當古文經典遇見簪花技藝】
1. 簪花 T 臺秀:千年風華髮間藏
跟隨陸陳漢語「小學生古文經典」課程導師,從秦漢「笄簪」的莊重到唐代「步搖」的玲瓏,透過詩詞典故還原簪花演變史:
「高髻雲鬟宮樣妝」(唐・周昉)對應唐代貴婦簪花風尚,講解「雲鬟」「宮樣」等古語詞彙;
苗族銀簪上的「飛鳥紋」對應《山海經》神獸傳說,連結課程中「寓言故事」單元的想象力培養。
多元地域簪花(北京點翠簪的尊貴 / 潮汕金銀簪的精緻)猶如移動的古文課堂,讓孩子直觀感受「一簪一世界」的文化豐富性。
2. 古詩詞裡的花語課:從誦讀到創作的雙向奔赴
結合「小學生古文經典」課程「古代詩歌朗讀」模塊,現場誦讀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《吉祥寺賞牡丹》等詩篇,導師將:
解析詩詞意象:「茱萸」不僅是辟邪植物,更是古文中「鄉愁」的載體;
對聯遊戲互動:以「牡丹」為題,引導孩子用古語詞彙造句,鍛煉書面語表達;
文化典故延伸:講述「簪花進士」的歷史典故,連結課程中「歷史常識」積累,讓詩詞不再是文字,而是可觸可感的文化記憶。
3. 手作工坊:把詩意簪進髮間
在「小學生古文經典」課程「詩畫文結合」教學理念引導下,手作環節融入古文學習成果:
詩詞主題創作:根據誦讀的古詩(如「採菊東籬下」),用菊花、籬笆形飾件設計「陶淵明詩意簪」;
詞彙應用實踐:製作簪花時,鼓勵孩子用課程中學到的古語詞彙描述作品(如「玲瓏」);
當孩子將親手製作的「茱萸簪」戴在頭上,他們觸摸的不只是絹花與珠飾,更是「遍插茱萸少一人」的鄉愁;當家長與孩子共同設計「牡丹簪」,談笑間重溫的是「唯有牡丹真國色」的文化自信 —— 這正是陸陳漢語「古文經典課程」的核心:讓傳統文化從誦讀走向生活,從知識變為內化的審美與表達。
課程理念深度植入
本次活動將陸陳漢語「小學生古文經典課程」的四大目標融入每個環節:
朗讀能力:古詩誦讀環節採用課程專業的平仄教學法,讓孩子感受韻律之美;
詞彙積累:手作指導語言嚴選課程中「優雅書面語」詞彙(如「綴飾」「鑲嵌」「勾勒」);
文化底蘊:簪花歷史講解對應課程「歷史典故」模塊,如點翠簪對應「古代工藝美學」單元;
創造性表達:鼓勵孩子用課程中學到的「比興」手法描述簪花(如「我的簪花像詩裡的蝴蝶,飛進了現實」)。